公务员申论考试入门:申论测试环节及文体定位
第三部分:申论要求
具体见下文历年申论要求。
二、申论测试环节
根据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考试大纲》,申论考试“测查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申论考试主要侧重考查应试者的上述能力,这是与行政机关的工作性质对合格公务员的能力素质的要求相统一的。这是因为:第一,公务员应有全局观念和综合能力,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善于把多种事物、多种因素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具有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第二,公务员应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在通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透过纷繁的外在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善于从微小的征兆中发现大的问题,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提出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具体措施;第三,申论考试能测查考生掌握信息的多与少、快与慢、对与错;第四,申论考试形式既严格又灵活,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申论考试对考生这四种能力的考查在申论考试的测试环节上有突出体现。申论考试的测试环节可归纳为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阅读资料。该环节对应的是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部分,这是申论考试的基础性环节。这个环节虽然不用文字在答卷上直接反映,却是完成其他三个环节的前提条件,而且在时间顺序上居于首位,不能放在最后进行。申论考试,对给定资料的阅读会给予充分的时间。如果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那么对给定资料的阅读一般不会少于40分钟。花40分钟阅读给定资料,对着手文字作答只有好处,决不会导致文字作答时间不够用。只有细读给定资料,真正掌握资料内容,才能保证以下三个环节的质量。
当然,随着近年申论考试的变革,申论考试“分析概括”部分、“方案策划”部分与“论证表述”部分各为一题的局面已经时有突破,已出现两道题或四道题的情况,例如2003年和2004年中央、国家 公务员申论考试的题目为2个问题,在2005年变为4个问题,2007年则有5个问题,考生要回答其中4个问题。但总体上讲,申论的测试环节及测评要素并没有变化,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三、申论文体定位
从上面申论考试的测试环节来看,虽然测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但归根到底核心仍是写作能力,或者说是通过写作显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可以说申论考试实质是一种写作能力的考试。那么在申论的要求部分中,“分析概括”、“方案策划”、“论证表述”三个部分内含的文体究竟是什么?
“分析概括”部分要求考生把握问题的实质,然后用大约200个字有条理地概括叙述出来。“方案策划”部分则是针对问题的实质,或以国家公务员的身份,或从发文机关的角度,用大约400字并以条款形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实施办法及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申论的“分析概括”部分和“方案策划”部分仅仅是一个单项或片段。其中“分析概括”部分因字数较少谈不上文章的体裁。“方案策划”部分的文体属于计划文种,当然这里的“方案”是一种专业性强,可操作性强,目标、任务、措施等明确的计划。但是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方案”的内容不限于狭义的方案,还可以是“提出对策建议”、“提出处理意见”、“综述”、“分析原因与根源”、“总结经验与教训”等内容与形式。其中“处理意见”与“对策建议”可以落实到事务文书的计划文种及行政公文的意见文种内,与“方案”很接近,“分析原因与根源”、“总结经验与教训”则与事务文书的总结和公务文书中多数文种也有类似之处,但“述评”、“综述”、“短评(简评)”更接近“进行论证”部分的文体,分别属于新闻评论或政论。
“论证表述”部分要求考生选取一个新颖的角度,将自己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理论联系实际有条理地、完整地写出来。这才是一篇完整意义上的文章,文字、语体、结构乃至风格等也都应该符合评论或者议论性文体的要求。体裁应是评论,若将概念扩大一点,则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而不是单纯的议论文,因为它不仅仅满足于议论文三要素格局和形式逻辑的简单实现,也不再满足于堆砌论据来图解论点,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辩证法为指导,从具体、全面、现实三大原则出发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所谓评论也不过是一个大类的概念,具体到公务员申论考试中“论证表述”部分,常用的文体则通常包括政论、思想评论、新闻评论。纵观历年的申论考试,政论、思想评论、新闻评论三种文体基本上覆盖了绝大多数申论考试“论证表述”部分的文体。
当然,写作的过程不仅仅是需要文体的契合,而且还包括了从阅读积累材料到立意、架构、行文、修改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需要考生悉心准备的大工程。